事业单位申论指导:把对策建议提到阅卷者“心坎”上

事业单位申论指导:把对策建议提到阅卷者“心坎”上

申论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考生需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我们要“准确理解把握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办法。”在近几年的事业单位考试中,提出对策题型所占的分值比重较重。为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申论考试,中公教育就在本文为广大考生介绍提出对策题目中考生书写对策常见误区,相信避免这些问题之后,大家的对策能提到阅卷者“心坎”上。

一、对策建议常见误区

1.对问题界定以及分析不足

申论大纲中对“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描述告知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能发现客观现实中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再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但在实际的做题中,部分考生缺乏对问题的界定,导致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另一方面,解决问题除需要界定问题之外,还需运用观念、规则、一定的程序方法等对客观问题进行分析进行提出解决方案,然而,部分考生在作答时也并未能做到对问题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导致对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差。

2.对策操作性不足

提出对策题目要求中还存在另一个常见表达,即“措施具体”,这要求考生所提对策内容要详细有细节,能真正地指导现实工作,能让阅读者直接了解每一步怎么做,不能笼统地泛泛而提。

二、示例说明

题目:请对给定资料中 Y 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建议。

给定资料节选:

当地村民以种植烟草、蔬菜为主,由于利益可观,村民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大面积毁林开荒,加之日常生活用火以林木为主,只砍不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给自然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在走访中,有村民也反映了一个情况,新村村内主干道虽然已经完成了硬化,但是因为没有人打扫,下雨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日常生活污水、厕所污水、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水沟中,经常散发着刺鼻的味道;村民把生活垃圾堆放在进村路口或自家门口焚烧,每天早上随处可见焚烧垃圾的烟雾。

治理建议:

1.整治环境。引进清洁公司、安排村民专人打扫,完善卫生基础设施。

2.提升村民素质。

【中公分析】

题干中明确指出需要被治理的问题为“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指出村里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均存在问题,但问题并不能直接与题干中乡风文明建立联系,而更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都是由村民意识不到位造成,由此,可以得出这一段分析了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又一个成因:村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足。

由此,建议1存在对问题的分析不到位,导致针对性、有效性不足。建议2明显存在操作性不足,只有宏观的方向,但提升村民素质的具体方式,也就是靠什么来提升素质,提升哪些方面的素质均没有提到,所以对策不具体。该建议可优化为:提升村民素质。在本村开展环境卫生评分活动,开设积分超市,以积分兑换奖品,并利用广播、入户走访等形式积极宣传,提升村民环保观念。

事业单位申论指导:把握“两大技巧”赢得“公文写作”

事业单位申论指导:把握“两大技巧” 赢得“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是申论考试中一种重要的考察能力,大纲中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完成任务。中公教育提示大家在备考中应该聚焦大纲要求,以下是中公教育讲解的关于公文写作题备考的“两大技巧”:

一是“正确理解题干及作答任务”。

有效审题是做好公文写作题目的关键。审题干是为了确定作答任务,在题干中我们需要明确本道题的写作文种是什么,例如“撰写一份简报”、“拟写一份建议书”等,则写作的任务就是简报、建议书。明确了文种,才能确定所谓的格式。

二是“精准聚焦材料内容”。

公文写作的本质是归纳概括加一点格式,所以文种的主要采分点依然落在了找点归纳概括上。因而,忠于材料,把与作答对象相关的要点找出来,就可以得到大部分分值,即便是陌生文种,也不会影响主要分数,考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题干】P 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公共空间治理成效显著,假如你是P市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以 "唤醒乡土中国里的柔性力量”为主题写一份汇报材料,向上级领导介绍本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情况。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参考给定资料,不拘于给定资料;(3)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4)800字左右。

【给定材料】

近年来,随着城乡格局的快速演变,公共空间被侵占、“四旁四荒”(路旁、村旁、宅旁、水旁、荒山、荒滩、荒沟、荒地)成为某些人私有资源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这些被占公共空间往往环境脏乱差,一时间成了社会治理的“真空地带”,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

面对这种现象,许多地方都在寻找解决之道。J省P市是个拥有190万人口的县级市,地多、村多、人多,情况复杂,单靠生硬的政府行为,力量显然单薄。P市提出了“公共空间治理”的概念,通过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把本该属于社会公共资源的空间收回公有,再建立起同广大群众的联系——统一规划、重新分配、利益共有,充分挖掘其公共属性,让其造福群众。

一提起“公共”和“治理”,好像和老百姓没太大关系。在一些人的思想里,“公共”的事和“自己”的事是分开的,“治理”的事更是历来就归政府。

P市换了个思路。对那些长期占用公共空间的人,政府反而退出了游说的第一线。基层党员站了出来,左邻右舍做出了示范,七大姑八大姨的电话一个劲儿地往不配合治理的人家里打。舆论压力来了,道德的柔性光芒照亮了心堂;更何况,重新整治后的公共空间,无论是所有权的再分配,还是统一的环境治理、生态的提升,受益的还是周边群众。一点一滴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唤醒“乡土中国”里的柔性力量,激活街坊邻里、同乡亲友的道德关怀,成为P市开展公共空间治理的关键所在。

P市委书记陈静说,美丽乡村,就是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人们开始从道德、情理的层面考量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积极寻求个体在公共事物中的定位时,就是新的“乡愁”的开始:那些非法侵占得来的个人私利,远敌不过街坊邻里、亲戚朋友给予的“认可”和“心安”,人们对治理公共空间的渴求,转化为乡土情怀的具体实践。

这样一来,个体的私欲显得尴尬,不理智的占有逐渐悄悄退出。经过治理后的村子大变样:斑驳的旧墙变成了粉刷整齐的白墙,上边有村民画的民俗宣传画;家门口堆放 杂物的空间被清理成为精心规划的菜园子和花园;淤泥浅滩变成了森林花海;私家领地 变成了街心公园。原来,被违建占掉的空间可以如此优雅,狭窄的街巷也能变得整洁宽敞,还会有谁会与和谐优美的公共环境过不去呢?

P市实践让人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美丽乡村建设、公共空间治理还是要唤醒深埋在每个农村群众心底的乡土情怀,将其变成一个你、我、他共同参与的事业。政府定的是政策,是导向;法律立的是底线,是威严,而老百姓的共同参与,是道德、习俗和情感凝聚而成的柔性力量,激发的是蕴含在人和人最朴素关系中的理性认知。

【参考答案】

唤醒柔性力量 凝聚强大合力

近两年来,P市把开展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拓展了城乡建设空间,推动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亲密和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一、公共空间治理“为什么治”。

近年来,随着城乡格局的快速演变,公共空间被侵占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而且被占公共空间往往环境脏乱差,成为社会治理的“真空地带”,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再加上我市地多、村多、人多,情况复杂,单靠生硬的政府行为,力量单薄。

二、公共空间治理“怎么治”。

面对这种现象,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举措,坚持把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的群众工作法,把本该属于社会公共资源的空间收回公有,建立起同广大群众的联系——统一规划、重新分配、利益共有,充分挖掘其公共属性,让其造福群众。

三、公共空间治理“谁来治”。

对那些长期占用公共空间的人,政府退出游说的第一线。强化党员干部责任担当,发挥群众主体责任——唤醒“乡土中国”里的柔性力量,激活街坊邻里、同乡亲友的道德关怀,成为P市开展公共空间治理的关键所在。舆论压力使道德的柔性光芒照亮了心田,重新整治后的公共空间使周边群众受益,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四、公共空间治理“达到什么效果”。

通过治理,打造了和谐优美的公共环境,构建了尚法守制的善治格局,唤醒深埋在每个农村群众心底的乡土情怀,实现了“政府定政策,法律立底线,百姓共同参与”良好的综合效益。展现了道德、习俗和情感凝聚而成的柔性力量,激发了蕴含在人和人最朴素关系中的理性认知。

事业单位申论指导:把握“两大技巧”赢得“公文写作”

事业单位申论指导:把握“两大技巧” 赢得“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是申论考试中一种重要的考察能力,大纲中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完成任务。中公教育提示大家在备考中应该聚焦大纲要求,以下是中公教育讲解的关于公文写作题备考的“两大技巧”:

一是“正确理解题干及作答任务”。

有效审题是做好公文写作题目的关键。审题干是为了确定作答任务,在题干中我们需要明确本道题的写作文种是什么,例如“撰写一份简报”、“拟写一份建议书”等,则写作的任务就是简报、建议书。明确了文种,才能确定所谓的格式。

二是“精准聚焦材料内容”。

公文写作的本质是归纳概括加一点格式,所以文种的主要采分点依然落在了找点归纳概括上。因而,忠于材料,把与作答对象相关的要点找出来,就可以得到大部分分值,即便是陌生文种,也不会影响主要分数,考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题干】P 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公共空间治理成效显著,假如你是P市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以 "唤醒乡土中国里的柔性力量”为主题写一份汇报材料,向上级领导介绍本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情况。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参考给定资料,不拘于给定资料;(3)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4)800字左右。

【给定材料】

近年来,随着城乡格局的快速演变,公共空间被侵占、“四旁四荒”(路旁、村旁、宅旁、水旁、荒山、荒滩、荒沟、荒地)成为某些人私有资源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这些被占公共空间往往环境脏乱差,一时间成了社会治理的“真空地带”,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

面对这种现象,许多地方都在寻找解决之道。J省P市是个拥有190万人口的县级市,地多、村多、人多,情况复杂,单靠生硬的政府行为,力量显然单薄。P市提出了“公共空间治理”的概念,通过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把本该属于社会公共资源的空间收回公有,再建立起同广大群众的联系——统一规划、重新分配、利益共有,充分挖掘其公共属性,让其造福群众。

一提起“公共”和“治理”,好像和老百姓没太大关系。在一些人的思想里,“公共”的事和“自己”的事是分开的,“治理”的事更是历来就归政府。

P市换了个思路。对那些长期占用公共空间的人,政府反而退出了游说的第一线。基层党员站了出来,左邻右舍做出了示范,七大姑八大姨的电话一个劲儿地往不配合治理的人家里打。舆论压力来了,道德的柔性光芒照亮了心堂;更何况,重新整治后的公共空间,无论是所有权的再分配,还是统一的环境治理、生态的提升,受益的还是周边群众。一点一滴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唤醒“乡土中国”里的柔性力量,激活街坊邻里、同乡亲友的道德关怀,成为P市开展公共空间治理的关键所在。

P市委书记陈静说,美丽乡村,就是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人们开始从道德、情理的层面考量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积极寻求个体在公共事物中的定位时,就是新的“乡愁”的开始:那些非法侵占得来的个人私利,远敌不过街坊邻里、亲戚朋友给予的“认可”和“心安”,人们对治理公共空间的渴求,转化为乡土情怀的具体实践。

这样一来,个体的私欲显得尴尬,不理智的占有逐渐悄悄退出。经过治理后的村子大变样:斑驳的旧墙变成了粉刷整齐的白墙,上边有村民画的民俗宣传画;家门口堆放 杂物的空间被清理成为精心规划的菜园子和花园;淤泥浅滩变成了森林花海;私家领地 变成了街心公园。原来,被违建占掉的空间可以如此优雅,狭窄的街巷也能变得整洁宽敞,还会有谁会与和谐优美的公共环境过不去呢?

P市实践让人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美丽乡村建设、公共空间治理还是要唤醒深埋在每个农村群众心底的乡土情怀,将其变成一个你、我、他共同参与的事业。政府定的是政策,是导向;法律立的是底线,是威严,而老百姓的共同参与,是道德、习俗和情感凝聚而成的柔性力量,激发的是蕴含在人和人最朴素关系中的理性认知。

【参考答案】

唤醒柔性力量 凝聚强大合力

近两年来,P市把开展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拓展了城乡建设空间,推动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亲密和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一、公共空间治理“为什么治”。

近年来,随着城乡格局的快速演变,公共空间被侵占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而且被占公共空间往往环境脏乱差,成为社会治理的“真空地带”,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再加上我市地多、村多、人多,情况复杂,单靠生硬的政府行为,力量单薄。

二、公共空间治理“怎么治”。

面对这种现象,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举措,坚持把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的群众工作法,把本该属于社会公共资源的空间收回公有,建立起同广大群众的联系——统一规划、重新分配、利益共有,充分挖掘其公共属性,让其造福群众。

三、公共空间治理“谁来治”。

对那些长期占用公共空间的人,政府退出游说的第一线。强化党员干部责任担当,发挥群众主体责任——唤醒“乡土中国”里的柔性力量,激活街坊邻里、同乡亲友的道德关怀,成为P市开展公共空间治理的关键所在。舆论压力使道德的柔性光芒照亮了心田,重新整治后的公共空间使周边群众受益,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四、公共空间治理“达到什么效果”。

通过治理,打造了和谐优美的公共环境,构建了尚法守制的善治格局,唤醒深埋在每个农村群众心底的乡土情怀,实现了“政府定政策,法律立底线,百姓共同参与”良好的综合效益。展现了道德、习俗和情感凝聚而成的柔性力量,激发了蕴含在人和人最朴素关系中的理性认知。

事业单位申论指导:把握“两大技巧”赢得“公文写作”

事业单位申论指导:把握“两大技巧” 赢得“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是申论考试中一种重要的考察能力,大纲中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完成任务。中公教育提示大家在备考中应该聚焦大纲要求,以下是中公教育讲解的关于公文写作题备考的“两大技巧”:

一是“正确理解题干及作答任务”。

有效审题是做好公文写作题目的关键。审题干是为了确定作答任务,在题干中我们需要明确本道题的写作文种是什么,例如“撰写一份简报”、“拟写一份建议书”等,则写作的任务就是简报、建议书。明确了文种,才能确定所谓的格式。

二是“精准聚焦材料内容”。

公文写作的本质是归纳概括加一点格式,所以文种的主要采分点依然落在了找点归纳概括上。因而,忠于材料,把与作答对象相关的要点找出来,就可以得到大部分分值,即便是陌生文种,也不会影响主要分数,考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题干】P 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公共空间治理成效显著,假如你是P市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以 "唤醒乡土中国里的柔性力量”为主题写一份汇报材料,向上级领导介绍本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情况。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参考给定资料,不拘于给定资料;(3)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4)800字左右。

【给定材料】

近年来,随着城乡格局的快速演变,公共空间被侵占、“四旁四荒”(路旁、村旁、宅旁、水旁、荒山、荒滩、荒沟、荒地)成为某些人私有资源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这些被占公共空间往往环境脏乱差,一时间成了社会治理的“真空地带”,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

面对这种现象,许多地方都在寻找解决之道。J省P市是个拥有190万人口的县级市,地多、村多、人多,情况复杂,单靠生硬的政府行为,力量显然单薄。P市提出了“公共空间治理”的概念,通过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把本该属于社会公共资源的空间收回公有,再建立起同广大群众的联系——统一规划、重新分配、利益共有,充分挖掘其公共属性,让其造福群众。

一提起“公共”和“治理”,好像和老百姓没太大关系。在一些人的思想里,“公共”的事和“自己”的事是分开的,“治理”的事更是历来就归政府。

P市换了个思路。对那些长期占用公共空间的人,政府反而退出了游说的第一线。基层党员站了出来,左邻右舍做出了示范,七大姑八大姨的电话一个劲儿地往不配合治理的人家里打。舆论压力来了,道德的柔性光芒照亮了心堂;更何况,重新整治后的公共空间,无论是所有权的再分配,还是统一的环境治理、生态的提升,受益的还是周边群众。一点一滴的变化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唤醒“乡土中国”里的柔性力量,激活街坊邻里、同乡亲友的道德关怀,成为P市开展公共空间治理的关键所在。

P市委书记陈静说,美丽乡村,就是要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人们开始从道德、情理的层面考量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积极寻求个体在公共事物中的定位时,就是新的“乡愁”的开始:那些非法侵占得来的个人私利,远敌不过街坊邻里、亲戚朋友给予的“认可”和“心安”,人们对治理公共空间的渴求,转化为乡土情怀的具体实践。

这样一来,个体的私欲显得尴尬,不理智的占有逐渐悄悄退出。经过治理后的村子大变样:斑驳的旧墙变成了粉刷整齐的白墙,上边有村民画的民俗宣传画;家门口堆放 杂物的空间被清理成为精心规划的菜园子和花园;淤泥浅滩变成了森林花海;私家领地 变成了街心公园。原来,被违建占掉的空间可以如此优雅,狭窄的街巷也能变得整洁宽敞,还会有谁会与和谐优美的公共环境过不去呢?

P市实践让人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美丽乡村建设、公共空间治理还是要唤醒深埋在每个农村群众心底的乡土情怀,将其变成一个你、我、他共同参与的事业。政府定的是政策,是导向;法律立的是底线,是威严,而老百姓的共同参与,是道德、习俗和情感凝聚而成的柔性力量,激发的是蕴含在人和人最朴素关系中的理性认知。

【参考答案】

唤醒柔性力量 凝聚强大合力

近两年来,P市把开展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拓展了城乡建设空间,推动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亲密和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高度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一、公共空间治理“为什么治”。

近年来,随着城乡格局的快速演变,公共空间被侵占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而且被占公共空间往往环境脏乱差,成为社会治理的“真空地带”,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再加上我市地多、村多、人多,情况复杂,单靠生硬的政府行为,力量单薄。

二、公共空间治理“怎么治”。

面对这种现象,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举措,坚持把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的群众工作法,把本该属于社会公共资源的空间收回公有,建立起同广大群众的联系——统一规划、重新分配、利益共有,充分挖掘其公共属性,让其造福群众。

三、公共空间治理“谁来治”。

对那些长期占用公共空间的人,政府退出游说的第一线。强化党员干部责任担当,发挥群众主体责任——唤醒“乡土中国”里的柔性力量,激活街坊邻里、同乡亲友的道德关怀,成为P市开展公共空间治理的关键所在。舆论压力使道德的柔性光芒照亮了心田,重新整治后的公共空间使周边群众受益,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四、公共空间治理“达到什么效果”。

通过治理,打造了和谐优美的公共环境,构建了尚法守制的善治格局,唤醒深埋在每个农村群众心底的乡土情怀,实现了“政府定政策,法律立底线,百姓共同参与”良好的综合效益。展现了道德、习俗和情感凝聚而成的柔性力量,激发了蕴含在人和人最朴素关系中的理性认知。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