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导师介绍:方火浪

  
姓名:方火浪
性别:男
所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职称职务:研究员

个人简介
方火浪,男,1962年3月出生,工学博士,研究员。
1983年本科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
1986年获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95年获日本国立熊本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1986年至1991年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材料结构研究所任土木工程研究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港工结构的研究工作;
1995年至2008年在日本九州电力株式会社所属西日本工程咨询公司(类似于国内的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土木工程部任土木工程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常规水电站、火电站等电力土木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以及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技术研究工作。

学习经历
1979年9月-1983年7月,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工学学士
1983年9月-1986年7月,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工学硕士
1992年4月-1995年3月,日本国立熊本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工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86年8月-1991年12月,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材料结构研究所工作,土木工程研究工程师
1995年4月-2008年12月,西日本工程咨询公司土木工程部工作,土木工程主任工程师(课长代理)
2009年1月-现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防灾工程研究所工作,研究员

主要技术服务和研究领域
核电站、高坝及其它重大工程建筑物的抗震技术;暴雨・洪水・高潮灾害的预测和减灾;岩土工程建筑物、边坡、地基的稳定和工程措施;地下水渗流分析及渗流控制技术;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监测、健康诊断和加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

代表性科研项目
1.交通部重点科技基金项目,深海筑港技术中结构振动与抗震问题研究,1987-1989。
2.交通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型高桩式码头的筑港关键技术研究,1989-1990。
3.日本国土交通省科研项目,强震作用下土石坝的抗震性能研究,2003-2005。
4.日本国土交通省科研项目,三保土石坝抗震性能研究,2004-2005。
5.日本国土交通省科研项目,土石坝的地震累积损伤永久变形分析技术研究, 2005-2006。
6.日本国土交通省科研项目,大淀川水系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006。
7.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土木研究所科研项目,堆石料动态变形与强度特性及土石坝地震累积损伤永久变形研究,2006-2007。
8.日本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技术研究,2002-2008。
9.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水资源机构科研项目,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抗震性能研究,2007-2008。
10.九州電力株式会社科研项目,新大分火电站取水口基坑开挖设计及原位监测,1995。
11.九州電力株式会社科研项目,玄海核电站和川内核电站的抗震性能研究,1996-2008。
12.九州電力株式会社科研项目,小丸川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设计,1996-1997。
13.九州電力株式会社科研项目,岭北火电站粉煤灰地基加固方法研究,1997。
14.九州電力株式会社科研项目,小丸川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大型洞室群开挖设计及原位监测,1997-1999。
15.九州電力株式会社科研项目,小丸川抽水蓄能电站上部水库周围山坡地下水渗流调查及分析,1998-1999。
16.九州電力株式会社科研项目,川内核电站扩建工程岩体现场调查及试验,2006-2007。
17.九州電力株式会社科研项目,强震作用下一濑拱坝和上椎叶拱坝的抗震性能研究,2007-2008。
18.九州電力株式会社科研项目,土坝、土石坝、混凝土坝的健康性能调查及分析,2007-2008。
19.九州電力株式会社科研项目,暴雨和洪水引起的耳川流域地质灾害调查及工程措施,2007-2008。
20.九州電力株式会社科研项目,LNG火电站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2008。

代表性论文
1.Akiyoshi, T., Fuchida, K., Matsumoto, T., Hyodo, T. Fang, H.L.,Liquefaction analyses of sandy ground improved by sand compaction piles, Int.J.Soil Dynamic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ol.12, pp.299-307, 1993.
2.Akiyoshi, T., Matsumoto, T., Fuchida, K. Fang, H.L., Cyclic mobility behavior of sand by three-dimensional strain space multi-mechanism model, Int.J.Numer.Anal.Methods Geomech., Vol.18, pp.397-415, 1994.
3.Akiyoshi, T., Fuchida, K. Fang, H.L.,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dynamic analysis of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a, Int.J.Soil Dynamic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ol.13, pp.387-397, 1994.
4.Akiyoshi, T., Fang, H.L., Fuchida, K. Matsumoto, T., A nonlinear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method for saturated soil-structure system with absorbing boundary, Int.J.Numer.Anal.Methods Geomech., Vol.20, pp.307-329, 1996.
5.Fang Huo-Lang, 3D multi-mechanism model for cyclic mobility of sands, 岩土工程学报, Vol.24, No.3, pp.376-381, 2002.
6.Fang H.L., A state-dependent multi-mechanism model for sands, Geotechnique, Vol.53, No.4, pp.407-420, 2003.
7.Fang Huo-Lang, Tashiro Yukihide, Oouchi Makoto and Mori Jiro, Aseismic design of reservoir faced wholly with asphalt concrete,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ol.25, No.8, 2006.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导师介绍:李忠学

  
姓名:李忠学
性别:男
所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
结构非线性静动力稳定性 非线性有限单元法 新材料、新型结构体系

个人简介
李忠学副教授, 1999年3月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
1999年3月至今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钢结构研究室任教;
2003年2月至2004年1月在英国Imperial College London(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访问;
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先后在美国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罗里达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系和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机械系访问。
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和浙江省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各1项。此外,还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及浙江大学首批新星计划的资助,于2007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2009年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并承担1项航天支撑技术基金。2007年7月注册成为国际计算力学学会和美国计算力学学会会员。

   工作研究领域:
1. 高层钢结构抗震理论与设计;
2 .杆系钢结构的非线性静、动力稳定性理论与应用;
3 .杆、板、曲壳结构的新型非线性有限单元法;
4 .新型复合材料有限单元法;
5 .结构仿生学及新型空间结构体系仿生设计。

代表性论文:
1.Li ZX, Liu YF, Izzuddin BA, Vu-Quoc L. A stabilized co-rotational curved quadrilateral composite shell el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11; 86(8):975-999.
2.Li ZX, Izzuddin BA. A mixed co-rotational curved quadrilateral shell el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1; 2(2):188-208.
3.Li ZX, Vu-Quoc L. A mixed co-rotational 3D beam element formulation for arbitrarily large rotations. Advanced Steel Construc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0; 6(2): 767-787.
4.Li ZX, Shen W, Tong GS, Tian JM, Vu-Quoc L. On the vein-stiffening membrane structure of a dragonfly hind wi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A 2009; 10(1): 72-81.
5.Li ZX, Izzuddin BA, Vu-Quoc L. A 9-node co-rotational quadrilateral shell element.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008; 42(6): 873-884.
6.Li ZX. A mixed co-rotational formulation of 2D beam element using vectorial rotational variables.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07; 23(1): 45-69.
7.Li ZX. A co-rotational formulation for 3D beam element using vectorial rotational variables.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2007; 39(3): 293-308.
8.Li ZX, Vu-Quoc L. An efficient co-rotational formulation for curved triangular shell el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07; 72(9):1029-1062.
9.Zhongxue Li, Zuyan Shen. Shaking table tests of two shallow reticulated she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001; 38(44~45): 7875-7884.
10.李忠学. 有限元分析中梁板壳单元的各种闭锁现象及解决方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7; 41(7): 1119-1125,1167

学术专著:
李忠学. 结构仿生学与新型有限元计算理论.科学出版社. 2009.9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导师介绍:段元锋

  
姓名:段元锋
性别:男
所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
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桥梁工程

个人简介:
段元锋,男,中共党员,1977年5月出生,山东莱芜人;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浙江大学副教授、硕导。
主要研究领域:大跨索承桥;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抗风与抗震、结构倒塌分析与控制);土木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

近年来,主要成果:
发表的国际期刊及会议论文近30篇(SCI收录4篇,EI收录10篇, ISTP收录10篇);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十一次;
申请国际发明专利4项 (美国、中国、日本、韩国);
荣获全国发明博览银奖一项;
荣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一项;
主持或参与纵向科研项目11项(主持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培育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SPIE))等多个国际学会会员;
任Engineering Structures 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1994~1998,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工程学院学习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98~1999,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工作,参与桥梁设计,公路施工,水库工程监理等多个项目,取得土建及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助理工程师职称。
1999~2001,浙江大学建工学院硕博一贯制研究生,导师为董石麟院士,研究方向为空间结构。
2001~2004,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结构工程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高赞明教授、倪一清副教授、董石麟院士。研究方向为大跨桥梁结构的振动控制及健康监测。博士
论文题目为采用智能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斜拉索的振动控制。2004年9月博士论文答辩并取得哲学博士(Ph.D.)学位。
2004~2005,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与本系倪一清副教授及应用物理学系柯少荣助理教授合作研发带有内嵌式压电传感器的用于结构振动控制的智能磁流变阻尼器;
2005~2006,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与结构工程讲座教授(Chair Professor)徐幼麟教授合作研究青马大桥健康监测评级系统,建立了单元数多达45万的青马大桥精细有限元模型,用于应力应变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的比较研究。
2006~2008,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研究员(Research Fellow),负责《结构力学》 (Structural Mechanics I) 及《材料力学》 (Structural Mechanics II, Mechanics of Materials) 的教学工作(全英文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分别为97,125),参与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与应用物理学系的联合研究项目基于电磁主动材料的智能结构与系统、广州新电视塔(610m,世界最高电视塔)施工与运营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施,以及高耸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基准问题的研究-测试健康监测技术的公共平台等项目。
2008年9月起,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导。

主要科研项目
纵向科研项目:
1.基于向量式有限元的强地震动场作用下大跨度斜拉桥的倒塌模式与模式控制研究,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大工程的动力灾变)培育项目,50万人民币,2010.1-2012.12,项目主持人。
2.在役空间钢结构的构件应力监测方法研究,纵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3万人民币,2010.1-2012.12,项目主持人。
3.采用智能磁流变阻尼器的大跨索承桥拉索振动控制技术研究,纵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1-2011.12。项目主持人。
4.斜拉索半主动开环振动控制理论与实验研究,纵向,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1-2012.12。项目主持人。
5.利用智能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斜拉索半主动开环振动控制,纵向,浙江省人事厅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基金, 2010.1-2012.2。项目主持人。
6.土木工程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纵向,浙江大学, 2008.9-2009.8,浙江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主持人。
7.高耸结构健康监测基准问题的研究,纵向,香港理工大学,2007.5-2008.9, 项目参与人。
8.基于电磁主动材料的智能结构与系统,纵向,香港理工大学,2006.2-2008.9, 项目参与人。
9.青马大桥健康监测评级系统的建立,纵向,香港理工大学及香港政府路政署,2005.5-2007.5, 项目参与人。
10.用于斜拉索振动控制的具有内嵌式传感器的智能阻尼器的开发,纵向,香港理工大学,项目参与人。
11.采用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斜拉索的振动控制,纵向,香港特区研究资助局, 2001.5-2004.9,项目参与人。

横向工程项目:
1.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监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横项,2008.9-2009.3,项目主持人。
2.工业厂房结构安全检测技术初步, 横项, 2008.12-2009.1,项目主持人。
3.广州新电视塔(世界最高电视塔,610m高)施工监控和运营健康监测系统开发与实施,横向,2007.4-2008.9,项目参与人。
4.江阴大桥健康监测系统升级改造,横向,2004.1-2006.3,项目参与人。
5.苏通大桥(世界最长斜拉桥;主跨1088m)健康监测及安全评价系统设计与研究,横向,2003.9-2005.9, 项目参与人。
6.钱江四桥长期健康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实施,横向,2002.10-2004.8,项目参与人。
7.洞庭湖大桥斜拉索振动控制(世界首次将智能阻尼技术应用于桥梁结构),横向, 2001.5-2003.5,项目参与人。

代表性专利、论文、著作
专利: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and Use Thereof (磁流变阻尼器及其应用):
1.美国专利,申请号(日): 11/185,026 (2005.7.20);
公开号(日): US 2007/0017758 A1 (2007.1.25);
2.中国专利,申请号(日): 200610106147.4 (2006.7.19);
公开号(日):CN 1932327A (2007.3. 21);
3.日本专利,申请号(日): PCT/CN2006/001422 (2008.1.21);
4.韩国专利,申请号(日):PCT/CN2006/001422 (2008.2.20).

论文(SCI收录4篇,EI收录10篇, ISTP收录10篇):
1.Duan, Y.F.(段元锋), Xu, Y.L., Fei, Q.G., Wong, K.Y., Ng, C.L. and Ni, Y.Q. (2008). Advance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sing Ma Bridge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ccepted b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 (SCI、EI收录,影响因子:0.537).
2.Or, S.W., Duan, Y.F.(段元锋), Ni, Y.Q., Chen, Z.H., and Lam, K.H. (2008). Development of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s with embedded piezoelectric force sensors for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 19(11):1327-1338. (SCI、EI收录,影响因子:1.293,他引次数:1).
3.Duan, Y.F.(段元锋), Ni, Y.Q., Ko, J.M. and Dong S.L. (2007). Design of MR dampers for open-loop vibration control of stay cables on cable supported structures. Spatial Structures, 13(2): 58-64.
4.Duan, Y.F.(段元锋), Ni, Y.Q. and Ko, J.M. (2006). Cable vibration control using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s,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tures, 17 (4): 321-325. (SCI、EI、ISTP收录,影响因子:1.293,他引次数:12).
5.Duan, Y.F.(段元锋), Ni ,Y.Q. and Ko, J.M. (2005). State-derivative feedback control of cable vibration using semi-active MR dampers. 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20 (6): 431-449. (SCI、EI收录,影响因子:0.747,他引次数:9).
6.Ko, J.M., Duan, Y.F.(段元锋.and Ni, Y.Q. (2005). Modeling of a full-scale MR damp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pen-loop vibration control of stay cables.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05: Sensors and Smart Structures Technologies for Civil,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Systems, Masayoshi Tomizuka (ed.), SPIE Vol. 5765, 690-700.( EI、ISTP收录)
7.Duan, Y.F.(段元锋), Ni, Y.Q. and Ko, J.M. (2005). Design guidelines for open-loop vibration control of stay cables using MR dampers.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05: Sensors and Smart Structures Technologies for Civil,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Systems, Masayoshi Tomizuka (ed.), SPIE Vol. 5765, 678-689. (EI、 ISTP收录).
8.Ko, J.M., Zhan, S., Ni, Y.Q. and Duan, Y.F.(段元锋.(2004). Smart TLCD using synthetic hydrocarbon-based MR fluid: an experimental study.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04: Sensors and Smart Structures Technologies for Civil,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Systems, S.-C. Liu (ed.), SPIE Vol. 5391, 250-261. (EI、ISTP收录).
9.Duan, Y.F.(段元锋), Ni, Y.Q. and Ko, J.M. (2004). Cable vibration control using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s.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rheological (ER) Fluids and Magneto-rheological (MR) Suspensions, Beijing, 829-835. (ISTP收录).
10.Duan, Y.F.(段元锋), Ni, Y.Q. and Ko, J.M. (2004).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semi-active feedback control of cable vibration using MR dampers.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04: Sensors and Smart Structures Technologies for Civil,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Systems, S.-C. Liu (ed.), SPIE Vol. 5391, 543-554. (EI、 ISTP收录).
11.Duan, Y.F.(段元锋), Ni, Y.Q., Ko, J.M. and Chen, Z.Q. (2003). Amplitude-dependent frequency and damping identification of bridge cables with MR dampers in different setups.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03: Smart Systems and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for Civil Infrastructures, S.-C. Liu (ed.), SPIE Vol. 5057, 218-228. (EI、 ISTP收录).
12.Zheng, G., Ni, Y.Q., Li, H. and Duan, Y.F.(段元锋.(2002).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multi-TMDs for wind-excited vibration suppression of tall buildings. Advances in Building Technology, M. Anson, J.M. Ko and E.S.S. Lam (eds.), 1025-1032. (ISTP收录).
13.Ni, Y.Q., Duan, Y.F.(段元锋), Chen, Z.Q. and Ko, J.M. (2002). Damping identification of MR-damped bridge cables from In-situ monitoring under wind-rain-excited conditions. Smar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02: Smart Systems for Bridges, Structures, and Highways, S.-C. Liu and D.J. Pines (eds.), SPIEVol. 4696, 41-51. (EI、ISTP收录).
14.Duan, Y.F.(段元锋), Ko, J.M., Ni, Y.Q. and Chen, Z.Q. (2002). Field comparative tests of cable vibration control using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s in single- and twin-damper setups. Advances in Steel Structures, S.L. Chan, J.G. Teng and K.F. Chung (eds.), Elsevier, Oxford, 849-856. (ISTP收录).
15.Duan Y.F., Ni Y.Q., and Ko J.M. (2007) Preliminary Design of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s for Vibration Control of Stay Cables on Cable-Stayed Sutong Bridg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Cross-strait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China, 844-856.
16.Duan Y.F., Xu Y.L., Fei Q.G., Wong K.Y., Chan K.W.Y. and Ni Y.Q. (2006). Full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criticality analysis of Tsing Ma Bridg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ridge Engineering ─ Challenges in the 21st Century, Hong Kong, (in CD format).
17.Duan, Y.F.(段元锋), Ni, Y.Q. and Ko, J.M. (2006). Comparative study on passive, semi-active and active control of wind-rain-induced cable vib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d Smart Materials and Smart Structures Technology, Lake Tahoe, USA, 167-173.
18.Duan, Y.F.(段元锋), Zhan, S., Ni, Y.Q. and Ko, J.M. (2005). Experimental study on vibration mitigation of adjacent buildings interconnected with MR and viscous damper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d Smart Materials and Smart Structures Technology, Dae-gu, Korea, 443-453.
19.Or, S.W., Duan, Y.F.(段元锋), Ni, Y.Q. and Chan, T.K. (2006). Development of self-sensing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s for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rheological (ER) Fluids and Magneto-rheological (MR) Suspensions, Lake Tahoe, USA.
20.Ni, Y.Q., Duan, Y.F.(段元锋), and Ko, J.M. (2006). Nonlinear dampers for wind-rain-induced cable vibration control in cable-stayed bridge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World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Control and Monitoring (4WCSCM), San Diego, USA, (in CD format).
21.Or, S.W., Duan, Y.F.(段元锋), Ni, Y.Q. and Ko, J.M. (2005).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s with embedded piezoelectric sensors for structural vibration control.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d Smart Materials and Smart Structures Technology, Dae-gu, Korea, 433-442.
22.Ko, J.M., Duan, Y.F.(段元锋.and Ni, Y.Q. (2005). Mitigation of cable vibration using magneto-rheological (MR) dampers: analysis and design procedures.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Engineering Systems and Struc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safety and reliability (ICOSSR 2005), Rome, Italy, 2975-2982.

教学工作:
研究生:
大跨缆索结构桥(2008.9-)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控制(2008.9-)
博士生专业英语(建工)(2008.9-)

行政服务:
2009.11-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系主任助理
2009.9-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硕09混合班 德育导师
2006.2-2007.2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习一年级本科生 班主任
2003.11-2008.9 浙江大学香港校友会 理事
2003.6-2008.6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宿舍资深导师 (Senior Tutor)
2002.6-2003.6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宿舍导师 (Tutor)
2002.3-2003.6 香港理工大学 质量控制委员会 委员(Member of Quality Assurance Committe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02.3-2003.6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生会秘书长
20002.-2001.1 浙江大学第一届博士生会宣传部部长
1999.9-2001.5 浙江大学建工学院 99秋博士班班长
1997.2-1998.1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
1996.2-1997.7 山东大学青年志愿者社会援助中心副主任
1995.2-1996.2 山东大学学生会勤工助学部部长

奖励、荣誉:
1.2007年1月,香港理工大学最佳专业顾问服务及创新(国际)奖
2.2005年9月,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博览会银奖:用于土木及机械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智能阻尼系统;项目号:A68;证书号:152176
3.2004年9月,第九届磁流变与电流变液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Cable Vibration Control Using MR dampers (采用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斜拉索的振动控制)
4.2000年,浙江大学三好研究生奖;
5.1994-1998,山东大学本科期间,获中华电力新星(学生)奖国家奖1项,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等省级奖6项,山东大学十大学生标兵等校级奖20余项。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导师介绍:俞建霖

  
姓名:俞建霖
性别:男
所在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职称:副教授

个人简介:
俞建霖,男,1972年12月出生,福建省福清市人,博士,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软粘土力学、基坑工程、地基处理及土工数值分析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地基处理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浙江省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负责浙江省建设厅科技攻关项目2项。
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完成杭宁高速公路、安徽界阜蚌高速公路、杭州大剧院等重点工程项目的设计、监测、试验和咨询工作。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9篇,有9篇论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承担本科生《地基处理》和《地下结构与隧道工程》的教学工作,协助培养博士2名,培养硕士6名,现在校硕士生5人(含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

主要简历:
1989.9~1993.6 浙江大学土木系土建结构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1993.9~1997.8 浙江大学土木系岩土工程研究所,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龚晓南教授;
1997.8~1999.12 浙江大学土木系岩土工程研究所讲师;
1999.12~至今 浙江大学土木系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教授。

近3年发表主要论文如下:
1.曾开华,俞建霖,龚晓南. 高速公路通道软基低强度混凝土桩处理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003, 25(6):715~719
2.俞建霖,曾开华,张耀东,龚晓南. 深埋重力-门架式围护结构性状研究与应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
3. 俞建霖,曾开华,龚晓南,岳原发. 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硬路肩下土体注浆加固试验研究.中国公路学报,2005,18(3):27~31,EI收录
4. Zhou Jian, Yu Jianlin. Influences affecting the 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2005, 6A(8): 797~804,EI收录
5. 丁洲祥,俞建霖,龚晓南,金小荣. 改进Biot固结理论移动网格有限元分析,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39(9) : 1387~1387, EI收录
6 .金小荣,俞建霖,祝哨晨,龚晓南. 基坑降水引起周围地面沉降机理及防治措施. 岩土力学, 2005, 26(10):1575~1581,EI收录
7. 龚慈,俞建霖,徐日庆,魏纲. 绕墙底向外转动刚性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 39(11):1690~1694,EI收录
8. 路堤荷载下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性状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收录论文 2004-02-00 2 3
9 .丁洲祥,俞建霖,龚晓南.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加固地基简化非线性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5, 39(12), EI收录
10. 冯俊福,俞建霖,杨学林,龚晓南. 考虑动态因素的深基坑开挖反演分析及预测. 岩土力学, 2005, 26(3):455~460,EI收录

   获奖情况:
[1] 龚晓南,张土乔,俞建霖等. 广义复合地基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2] 龚晓南, 谢康和, 徐日庆, 应宏伟, 俞建霖, 王奎华, 谢新宇, 杨晓军. 软土地基基坑工程环境效应和控制方法.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
[3] 余子华,龚晓南,柴汉峰,俞建霖,温晓贵. 深埋重力—门架式围护结构性状研究与应用.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
[4] 龚晓南,徐日庆,肖专文,俞建霖,杨晓军等. 深基坑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系统——围护大全. 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

   出版著作情况:
1、《特种基础工程》,谢新宇、俞建霖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
2、《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龚晓南、高有潮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英汉汉英土木工程词汇》,龚晓南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4、浙江省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
5、《基础工程》,龚晓南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待出版
6、参加组织召开第七~九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以及第三~六届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并合编会议论文集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