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用新能源技术方向导师介绍:周伟

   ►个人简介
姓名:周伟
性别:男
职称: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氢能
电子邮箱:wzhou@tongji.edu.cn
办公电话:69583720
通讯地址: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416室

►个人简历
周伟,男,2003年3月由华东理工大学调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任氢能技术研究室主任,从事氢能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自2003年以来,在氢能领域先后负责或作为主要研究骨干承担完成了包括6项国家863重大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和2项上海市科委世博专项以及有关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4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开发、设计和建设了上海第一座加氢站、国内第一辆移动加氢车、工业副产氢气提纯装置和第一座加氢站子站。
迄今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5项,其中授权专利16项。200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用动力系统方向导师介绍:李理光

  
►个人简介
姓名:李理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年9月
职称:教授
行政职务:机械学院副院长
导师类型:博导
研究方向:内燃机燃烧、排放与清洁代用燃料和车用清洁动力系统(混合动力)。
电子邮箱:liguang@tongji.edu.cn
办公电话:021-69589755
通讯地址:上海市曹安路4800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个人简历
1984年获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于吉林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 1992年获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设计制造专业博士后出站。2000年-2001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作访问研究学者。2008-2009年度美国加州伯克力大学Springer Professor Chair。1992年10月至2002年1月,先后任吉林工业大学和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期间兼任轿车车型开发中心副主任、内燃机工程系副主任、汽车学院副院长和常务副院长。2002年2月-2005年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2月起受聘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2008年4月-2009年12月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09年1月起任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同时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用动力方向责任教授 。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完成了国家攻关(86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国家技术创新、自然科学基金、福特基金、国家教育部骨干青年教师基金,美国能源基金等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5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发明专利2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各三项。2009年度上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上海育才奖和宝钢优秀教师奖。
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理事、上海内燃机学会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汽油机与煤气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委员、教育部机械与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程硕士车辆工程领域副主任委员、机械工业协会车辆工程分委会副主任委员,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会员、多次任SAE International 直喷汽油机分会主席、混和动力汽车分会主席。《燃烧科学与技术》编委。上海振华港机独立董事。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用新能源技术方向导师介绍:林瑞

  
个人简介
姓名:林瑞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3.09
职称:教授
导师类型:博导
研究方向:新能源新材料/燃料电池技术
电子邮箱:ruilin@tongji.edu.cn
办公电话:021-69583837
通讯地址:上海市曹安路4800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邮编:201804

►个人简历
林瑞,女,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教授。同济大学骨干教师,国际氢能经济和燃料电池伙伴计划(IPHE)中国联络人之一,教育部节能与环保汽车创新引智基地秘书。
2002年获浙江大学工科博士学位,2004年12月进同济参加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新能源技术方向新材料及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燃料电池催化剂,非碳载体等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燃料电池在线分区技术在线错误控制、燃料电池劣化机理及重整制氢催化剂研发。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随即到大连化物所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4年到西班牙最高科研理事会(C.S.I.C. in Madrid)所属的石油催化研究所(ICP)进行科研项目合作。2008-2009在德国航天航空局电化学研究中心(DLR)从事燃料电池故障在线诊断及控制研究。
近年来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863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近5年来发表了20余篇SCI/EI文章,应邀多次出席国际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发明专利数项。参与撰写外文书籍 《 PEM fuel cell durability handbook》 Vol. 2 PEM Fuel Cell Diagnostic Tools.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LLC 出版社,2011);《节能减排JJ小组活动化学化工篇(下册)- 新途径与新技术》一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
受邀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受邀担任<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 >、<Electrochimica Acta>、<Applied Surface Science>、<Journal of Fuel cell science and Technology>、<高等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催化学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等本学科有影响力的国内外SCI收录学术刊物的评审专家。曾担任第16届全国电化学会议分会场主席。
担任教育部节能与环保汽车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秘书工作,主要围绕节能与环保汽车的发展方向,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 前基地已成为一个涵盖节能环保汽车相关领域,产学研结合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并通过111基地,与国外新能源领域知名的研究机构及大学,如美国洛斯阿拉莫 斯 (Los Alomas)国家实验室,德国航天航空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受科技部委托,承担氢能经济 与燃料电池国际合作伙伴计划(IPHE)国内办公室日常工作,定期出席IPHE指导/执行联络委员会联席会议并参与承办2010年科技部及国际氢能协会组 织的国家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及汽车发展研讨会(International Hydrogen Fuel cell Technology and Vehicle Development Forum)。

►主讲课程
燃料电池技术。并指导多届学生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课题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课题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用动力系统方向导师介绍:邓俊

  
►个人简介
姓名:邓俊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8
职称:副教授
导师类型: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控制、湍流燃烧
电子邮箱:eagledeng@tongji.edu.cn
办公电话:021-33512402
通讯地址:上海市曹安路4800号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个人简历
邓俊,男,1978年8月生,江西南昌人。200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获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获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7月至今,任职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担任《发动机原理》、《专业英语》、《汽车CAD/CAM》等课程的教学任务。2011年6~8月赴美国UIUC大学,培训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中意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2项。2010年9月入选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担任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规则委员会秘书,同济大学翼驰FSAE车队指导老师。

►主持的科研项目
1)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基于临界温度的生物质燃料低温燃烧及排放特性研究
2)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液体燃料均质混合气稳定自然临界稳定及影响因素研究
3)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柴油喷雾稳定自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获奖情况
1)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9),2012.10;
2)FSC大赛亚军(指导老师),2012.10;
3)2011年度同济大学大学生汽车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优秀指导教师,2011;
4)同济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2010;
5)2010年入选同济大学青年英才计划――优青;
6)2012APC联合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三等奖,2012;
7)中国内燃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二等奖,2011;
8)2010APC联合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
9)201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0;
10)湖南电视台善行2012·蓝结行动禁毒微电影大赛最具欣赏价值奖(《秋燕》),2012。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