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导师介绍:汤爱平

  
►基本信息
姓名:汤爱平
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职务:岩土工程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生命线地震工程,岩土地震工程,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导师介绍:吕大刚

  
►基本信息
姓名:吕大刚
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

►学习简历
1989.09—1993.07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工学学士
1993.09—1995.07哈尔滨建筑大学结构力学专业,工学硕士(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1995.09—1999.06哈尔滨建筑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工学博士
1999.07—2001.11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2003.12—2004.12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工作简历
1999.07—2001.12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
2001.12—2006.09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6.09—至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2002.01—至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9.07—2005.06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力学党支部书记
2001.01—2001.12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教研室代主任
2005.01—至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与海洋工程学科组副主任
2005.04—至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助理

►教学经历
8/1999—12/2000:结构力学,结构抗震设计(本科生)灾害工程学,土木工程系统(研究生)
1/2001—12/2001:结构力学,结构力学程序设计(本科生)土木工程系统,灾害工程学(研究生)
1/2002—12/2002:荷载与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本科生)土木工程系统,灾害工程学(研究生)
1/2003—10/2003:荷载与结构设计,结构力学(本科生)结构优化设计,灾害工程学(研究生)
1/2005—12/2005:结构优化设计,荷载与结构设计(本科生)结构优化设计,结构可靠度(研究生)
1/2006—12/2006:结构优化设计,荷载与结构设计(本科生)结构可靠度,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生)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结构工程、工程力学与防灾减灾工程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具体的研究方向有:
1.工程项目的全系统全寿命优化
2.结构的可靠性分析与风险评估
3.结构的安全性评定与健康监测
4.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与设计理论
5.结构的动力学分析与振动控制
6.土木基础设施系统的防灾减灾

►学术兼职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会会员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结构可靠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
《世界地震工程》编委

►学术成就
在工程软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
(1)提出了普遍型不确定性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含有模糊变量的模糊数学规划模型及含有模糊随机变量的普遍型不确定性数学规划模型,提出了统一的满足度和满意度求解方法;提出了结构的直觉模糊优化理论与方法。
(2)建立了二阶与三阶工程大系统全局优化的数学模型与解耦解法,提出了表决工程系统可靠度的分析方法。
(3)发展了王光远院士提出的工程软设计理论,提出了工程软设计的软科学基础与软计算框架和以软科学理论与软计算方法为核心建立结构智能优化设计与结构智能方案设计的科学设想,目前正在承担该方面的国家和省级研究课题。
(4)与王光远院士共同创立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结构智能选型理论与方法,开发出了建筑结构实例库系统和2套建筑结构智能选型集成应用系统。协助王光远院士培养了3名博士生和2名博士后。2005年,结构智能选型的理论、方法与应用获得了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二等奖。该领域国内的唯一专著《结构智能选型—理论、方法与应用》2005年12月由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该书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
在工程软设计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共发表论文35篇,被EI检索11篇,ISTP检索3篇,出版专著1部。
在结构抗灾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
(1)与王光远院士共同创立了抗灾结构最优设防荷载的决策理论和抗灾结构优化设计的实用方法,以工程结构的全寿命预期总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依据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多级设防思想,提出了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和损失预测的实用计算方法,提出了抗风结构的多级设防理论和基于风危险性分析的多级设防荷载确定方法,建立了抗灾结构基于最优设防荷载的二阶段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2)提出了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与结构抗震优化设计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变形性能和损伤性能的抗震结构优化设计模型,提出了处理弹塑性变形约束和损伤性能约束的整体优化策略和分级优化策略,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实现了性能优化设计。
(3)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应用于钢框架结构,建立了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的集中塑性和分布塑性有限元模型,提出了符合损伤力学定义的加权线性组合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和整体地震损伤的新模型,应用能力—需求谱方法,提出了统一的钢框架结构基于变形、基于能量和基于损伤的性能设计理论与方法。
(4)作为项目负责人,起草了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筑抗震优化设计规程》的讨论稿和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进行试设计工作。
在结构抗灾设计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共发表论文15篇,被EI检索3篇,ISTP检索2篇,出版专著2部。
在结构可靠度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
(1)提出了抗震结构最优设防可靠度的决策理论与方法,证明了抗震结构最优设防荷载与最优设防可靠度的一致性,将抗震结构最优设防荷载的决策理论建立在结构可靠度理论基础之上,统一了抗震结构基于最优设防荷载和基于最优设防可靠度的全寿命预期总费用最小优化设计理论。
(2)在结构可靠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基于线性化Nataf概率变换的一次可靠度方法,建立了基于均匀设计理论的结构可靠度响应面法和半解析方法,提出了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的计算随机力学研究框架,合作开发了有限元可靠度软件FERAP。目前正在从事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的计算随机力学理论与方法,全面考虑随机性、模糊性和未确知性的结构广义可靠度理论,考虑模型不确定性和统计不确定性的结构统计可靠度理论,以及结构的时变可靠度、空变可靠度和整体可靠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
(3)在结构可靠度的工程应用研究方面,正在对建筑结构和桥梁结构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可靠度分析、设计、评定与修正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目前已在钢框架结构的非线性抗震可靠度分析与性能设计方面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可靠度方法,研究了钢框架结构在强度、变形和损伤极限状态下的抗震可靠度与地震易损性,提出了钢框架结构基于变形可靠度和损伤可靠度的全概率抗震设计方法。在混凝土连续梁桥的非线性可靠度分析、评定与修正等方面的研究也已经开始展开。
在结构可靠度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共发表论文12篇,被EI检索2篇,ISTP检索1篇。

►获奖情况
1.2005年,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二等奖(排名第一)。
2.2005年,作为主讲者之一的《结构力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页为http://ceem.hit.edu.cn)
3.2004年,论文大跨空间结构智能方案设计的评价与决策系统获得黑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4.2001年,获得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
5.2001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校三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
6.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基于最优设防荷载和性能的抗灾结构智能优化设计研究被评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二届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7.1998年,论文普遍型不确定性数学规划模型及求解(第一作者)获得第二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概率损伤模型的地震易损性研究(项目批准号:50678057),27万,2007.01—2009.12,负责人,正在进行。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构智能方案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批准号:50378030),2004.01—2006.12,第一参加者,正在进行。
3.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混凝土连续梁桥实时监测与安全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Y0605010041231),2006.09—2008.12,分项负责人,正在进行。
4.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基金资助项目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时变可靠度评定与修正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LC05C01),2005.10—2007.10,负责人,正在进行。
5.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成套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GC06A609),2006.08—2007.12,负责人,正在进行。
6.黑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结构智能方案设计的软计算理论与方法(项目批准号:GC05A112),2005.01—2007.12,主要参加者,正在进行。
7.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土木工程结构非线性抗震可靠度理论及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GC05A112),2006.06—2008.06,负责人,正在进行。
8.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抗震结构最优设防可靠度的决策分析与性能优化(项目批准号:50108005),2002.01—2004.12,负责人,已结题。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具有中介状态和失效相关时复杂抗震工程系统可靠性研究(批准号:50278083),2003.01—2005.12,主要参加者,已结题。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批准号:59895410)专题7.2大型复杂结构选型及工程结构系统全局优化的实用方法,1998.06-2002.12,与王光远院士共同负责,已结题。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城市与工程减灾基础研究(批准号:59493300)三级课题工程系统的全局优化,1994.01-1997.12,第一参加者,已鉴定。
12.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资助项目结构智能方案设计的软计算理论与方法(项目批准号:GC05A112),2005.01—2007.12,主要参加者,正在进行。
13.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结构智能优化设计的软计算理论与方法,2002.11—2004.11,负责人,已结题。
1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性能的抗灾结构优化设计,2000.09—2001.09,负责人,已结题。
15.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软计算技术的结构智能优化设计(批准号:E00-01),2001.01—2002.12,负责人,已结题。
16.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最优设防可靠度的抗震结构性能优化设计(批准号:HIT.200078),2001.01—2002.12,负责人,已结题。
17.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项目工程大系统全局优化理论及实用方法研究(PLN97-042),1997.11-1999.11,主要参加者,已鉴定。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导师介绍:范峰

  
个人简介
姓名:范峰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大跨空间结构;轻型钢结构;巨型望远镜结构技术
联系电话:86-451-862829080;86-451-86282080;
Fax:86-451-86283098
E-mail:fanf@hit.edu.cn

教育经历
1.1989.09-1993.07: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2.1993.09-1995.07: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力学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
3.1996.09-1999.11:哈尔滨建筑大学结构工程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
4.1999.11-2002.04: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工作经历
1.1995.06-1997.07: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任助教;
2.1997.08-2000.07: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任讲师;
3.2000.08-2005.07: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4.2004.05-2004.08:英国UniversityofSurrey空间结构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5.2004.01-2007.12: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及木结构学科组副主任
6.2006.12-2007.12:澳大利亚UniversityofSydney土木系访问学者;
7.2005.08-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授;
8.2006.04-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9.2007.10-2009.07: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
10.2003.01-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
11.2009.07-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社会兼职
1.国际薄壳及空间结构协会IASSWG8委员
2.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
3.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4.中国工程建设协会钢结构专家委员会委员
5.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安全与防倒塌专业委员会委员
6.中文核心期刊《建筑结构学报》编委
7.中文核心期刊《世界地震工程》编委
8.中文核心期刊《空间结构》编委
9.国家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修订组成员
10.国家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修订组成员
11.国家标准《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编制组成员
12.国际薄壳及空间结构协会IASS会员
13.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会员

科研项目
一直从事大跨空间结构、轻型钢结构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和工程实践,主要针对大跨空间结构静动稳定性、抗震性能及强震失效机理、巨型望远镜FAST结构关键技术、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及重大工程创造等开展系统前沿研究,近年来承担多项高水平研究课题,其中主要项目有: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三级专题大跨网壳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能,项目负责人,1998.01-2003.05;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维地震作用下的网壳动力稳定性研究,项目负责人,2003.01-2005.12;
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FAST整体索网主动反射面结构研究,项目负责人,2003.09-2004.05;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跨空间结构抗风抗震关键问题二级课题,项目负责人,2004.01-2007.12;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科学部交叉重点项目巨型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二级课题,项目负责人,2005.01-2008.12;
6.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子课题FAST反射面背架结构关键技术与模型试验研究,项目负责人,2006.10-2007.12;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文联合基金)面上项目巨型望远镜(FAST)主动反射面结构安全及其电性能优化关键技术,项目负责人,2007.1-2009.12;
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大跨度开合结构的结构体系与关键理论研究,项目负责人,2007.1-2009.12;
9.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一级课题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及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2007.1-2010.12;
10.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一级课题空间结构高效施工关键技术,项目负责人,2007.1-2010.12;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半刚性节点网壳结构体系及设计理论,项目负责人,2008.1-2010.12;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大跨空间结构强震灾变行为精细化研究,项目负责人,2008.1-2011.12;
13.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大跨空间结构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2008.7-2011.7;

科研成果
(一)网壳结构高烈度强震下强度破坏机理
所开创的网壳结构高烈度强震下强度破坏机理研究领域,目前已成为网壳结构理论研究的前言热点问题,本研究成果作为重要内容,收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之二级课题大跨空间结构新体系及关键理论研究结题报告中。
(二)FAST主动索网反射面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计划建造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跨科学部重点项目对之进行持续资助,作为十一·五国家大科学工程,现正开展工程设计,已于2008年12月26日奠基。研究成果为FAST的国家大科学工程立项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研究中所涉及的关键结构技术已成为结构工程界的重大挑战,研究成果已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三)网壳结构的粘弹、粘滞阻尼器减振系统理论模型与分析方法
所提出的适用于网壳结构的两种阻尼器减振系统减振模型与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在其他学者开展的同类研究中。作为重要内容,本研究成果收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之二级课题大跨空间结构新体系及关键理论研究结题报告中。
(四)网壳结构弹塑性抗震分析方法及网壳结构静动力稳定性理论
网壳结构抗震理论与分析方法和网壳结构弹塑性稳定性大跨空间结构领域极其重要的关键理论问题,一直是前沿研究热点,本研究所获得的系统研究成果基本上解决了大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所得成果可直接为实际工程服务。相应成果已全面应用在国家标准《空间网格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
(五)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大跨空间结构工程实践成果
主持设计的多项重大工程均是大跨空间结构重要工程创造,在国内外大跨空间结构工程界产生巨大影响。自主研发的设计软件ASSAP,具有核心竞争力,已应用在包括哈会展中心、顺义滑雪场、大连营口奥体中心、十冬会齐齐哈尔速滑馆、廊坊市体育场、哈工大体育场、龙凤发电厂等上百项大跨空间结构的设计中,取得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奖励
1.2005.10,获全国建筑结构优秀设计一等奖,建设部及中国建筑学会,该奖项为国家建筑结构设计最高荣誉奖;
2.2006.02,获中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建设部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该奖项为国家土木工程综合技术最高荣誉奖;
3.2005.12,获中国空间结构优秀工程金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
4.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5.2008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6.2009年,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
7.2009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8.2010年,获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9.2010年,获空间结构优秀青年奖。

论文及著作
作为主要作者合作出版《大跨空间结构》和《大跨度张弦桁架设计与施工》等专著及教材5本,字数达80万字,并独立编写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讲义《大跨空间结构》1部。近五年来在本领域国际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in-wall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ace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hell and Spatial Structures》和国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参加国内外高水平会议做特邀报告及宣读会议论文近40篇,论文被SCI/EI收录60余篇。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导师介绍:陶夏新

  
►基本情况
姓名:陶夏新
学历:博士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与兼职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岩土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学科组主任。兼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地震工程学科组成员,担任《地震学报》、《Earthquake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Vibration》等7个国家核心科技期刊的编委。

►亚久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

►工作成果
参加、负责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十多项重大研究项目,承担过数十个大中城市和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在国内外出版专著两部(合著)、论文100余篇,其中英文40余篇。1993年任研究员,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培养研究生35人,已毕业的硕士12人、博士10人。

  

研究生报考咨询1V1指导(点击咨询)

  

免责声明

  

本文章来源为院校研究生官网,如对稿件内容有疑问,请与院校招生办联系。研招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来函136311265@qq.com联系修改或删除。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