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文学考研专业课考什么(兰州大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432统计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10数学分析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01高等代数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11普通物理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02量子力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03半导体物理(含晶体管原理)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04材料科学基础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01高等数学(物理类)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05电子线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06计算机专业基础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12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占40%)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07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各占 50%)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08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各占 50%)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13细胞生物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09分子生物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338生物化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10分子生物学技术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19生态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27植物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28动物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29微生物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30遗传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20林学概论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31森林生态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02高等数学(地学类)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11自然地理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12经济地理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1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14城市与区域规划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17普通地质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19岩石学(沉积岩和岩浆岩)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14水文学(含水文统计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15环境学基础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15土壤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16植物生理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16动物生物化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17动物生理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339农业知识综合一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18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340农业知识综合二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20大气科学基础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21力学基础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22材料力学与土力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23工程地质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24材料力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25原子核物理(含核物理实验方法)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26核燃料化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21医学生物化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32医学分子生物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22基础医学综合(西医类)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23基础医学综合(中医类)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24药学基础综合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25生物学综合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352口腔综合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26公共卫生综合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353卫生综合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27 卫生管理综合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349药学综合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308护理综合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354汉语基础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28中外文学史与文学理论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33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及语言学概论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29艺术史(含中外艺术史、电影史)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34艺术理论与批评(以影视戏剧理论为主)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30民族学概论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35中国民族志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31考古学基础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32历史学综合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33世界通史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34西方哲学史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36中国哲学史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35社会学理论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37社会研究方法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331社会工作原理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437社会工作实务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242俄语(自命)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243日语(自命)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244德语(自命)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245法语(自命)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36综合技能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38英语文学及语言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37实践俄语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39综合知识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41政治经济学(资、社)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42西方经济学(经济类)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431金融学综合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39西方经济学(管理类)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43管理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40新闻传播理论(含中国新闻传播史)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44新闻传播实务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41政治学原理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45国际政治学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42马克思主义原理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46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43中外音乐史(含中国传统音乐)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501专业主科表演(现场考核)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644艺术设计理论2024考研真题资料

兰州大学847艺术设计专业基础2024考研真题资料

推荐阅读:

本书以俄罗斯20世纪20年代文学进程中的两大趋势——体裁转型和思潮变更——为主线,选取散文作家卡维林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实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并将其放置于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的创作整体中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历史批评、艺术本体批评和接受反应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角度分析了包括卡维林在内的谢拉皮翁兄弟20年代的实验性创作,并对其中与主流文学问题相呼应的诗学特征予以了较为深入的阐释,旨在建立作家、团体与时代之间关系的嵌套式模型,从而为理解和复现相类似的文学现象提供一个可行性方案。本书主体部分围绕“传承与革新”的主题,从传承的历史语境、传承的文学密码以及革新的理论准备、革新的艺术实践这几个方面入手,对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20年代的文学探索做了较为完整而深入的分析,重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揭示文学实验表象下盘根错节的源流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可能性后果。“谢拉皮翁兄弟”文学传承的历史语境是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转型,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出“过渡性”的特征,而这一特征以镜像的方式反映在该文学团体的组织结构和创作实践上,为成员们日后的文学探索奠定了基调。除了受到文学进程本身的影响,来自遥远和切近年代的和声也为他们的文学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文学前辈包括俄国浪漫主义中篇小说的始祖奥陀耶夫斯基,根植于俄国民间文学土壤的象征派作家列米佐夫以及站立在现实主义(大地)与象征主义(天空)之间的“异教者”扎米亚京。在历史语境和文学密码的双重作用下,“谢拉皮翁兄弟”在小说领域的探索呈现出明显的幻想性特征,希冀通过幻想故事的创作一方面使得自由创作的权利回到作者手中,另一方面达成在文学领域重建新秩序的目的。幻想题材与中小型叙事体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结合,以及俄罗斯本土科幻故事同传统民间故事之间的渊源关系,规定了这一幻想性特征的表现形式和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文学革新的前奏。革新的理论准备与革新的艺术实践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以往的研究中这两个部分不是被刻意割裂开来,就是出现厚此薄彼的倾向。事实上,革新的基本问题并不在于理论准备或者创作实践是否充分,而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论对实践起到的是阻碍还是促进作用?实践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贯彻了理论?实践是否也具有理论化的反向过程?将这些问题放置于人物的框架内讨论是本论文的创新性尝试:在具有代表性的单个成员(卡维林)的文学

实验文学考研专业课考什么(院校考情 - 四川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816-616考研信息汇总)

Hello!

学弟学妹们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布丁学姐,

今天来给大家分享

四川师范大学

古代文学专业

备考信息帖干货!


学姐/学长

基本信息

布丁学姐

专业方向:

古代文学专业

初试390+


助你2024考研一战成硕!

很高兴能为大家指点迷津,

告别择校、复习迷茫期!

早日确定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024一战到底!

01

院校概况

院校介绍

四川师范大学,位于四川省会成都,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高校,是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创计划、四川2011计划,是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员,拥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学校始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历史渊源。抗日战争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川北大学;1950年,合并川北文学院,并迁到四川省南充市。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学校本科专业迁到成都狮子山。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学校。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并入学校。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狮子山、成龙两个校区,校园面积3400余亩;有全日制本科生37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教学科研人员30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和26个学院。


专业介绍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组建于1997年,由原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汉语研究所联合组建而成,首任院长为万光治教授、党总支书记为刘永康教授,现任院长为刘敏教授,党委书记为袁耀林。文学院的前身中文系是1952年四川师范学院成立时最早的五个系之一,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46年的西山书院。七十余年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汤炳正、屈守元、刘君惠、冉友侨、徐仁甫、雷履平、魏炯若、王仲镛、杜道生、郭诚永等老一辈著名学者的主持下,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大精神,遵循“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师大校训,恪守“博我以文,化成天下”的院训和“诚信严谨,博雅通变”的院风,实施“学术立院、人才强院、民主兴院、以法治院”的建院思路,积极探索“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为目标,服务西部经济文化建设为目的”的发展之路,学院已经建设成为西部有影响力的、全国重要的语文教师教育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基地。是教育部师范类第一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四川省第一批省级特色专业,是本专业依托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四川省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改革试点专业之一,2007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广告学、秘书学4个本科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ED.M)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两个专业学位点;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汉语言文学专业既是国家级综合改革项目,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美学和中国古代文学是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其中的中国古代文学还是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的重点建设项目。学院开设的写作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巴蜀文化专题选讲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文学概论、写作学、汉字学、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美学、中国古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汉语和教师口语训练9门课程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入选教育部首批“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计划”。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4名。其中,教授30名、副教授4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7人,达74%。学院教师中,有“全国师德标兵”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教师1名、有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教师8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5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名、“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名、“四川省师德标兵”1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学生2500余人、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700余人。

近5年来,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9项(其中重大招标3项)。学院教师编著的《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优秀资源”。

学院资料室面积近1000平方米,藏书163,719册,其中中文图书86631册,线装书11,684,期刊数量353种,合计25156册(合订本),其中有价值上百万的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

截至目前,我院已向社会输送20000余名毕业生,涌现出以李镇西、苟建丽、曾省权、高伟、华学诚、裘山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党政军领导、著名学者、文化名人等。

学硕学费八千一年,学业奖学金为1w/0.8w/0.6w 三个等级,覆盖率30%,校长奖学金分为0.5w/0.4w/0.3w三个等级,在学业奖学金范围之外覆盖率60%+,奖学金总覆盖率90%+。

第一年奖学金是按照总成绩排名来发

第二年第三年根据学院奖学金评比细则

02

报录比

川师大不公布报录比

但根据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现当代文学以及古代文学竞争最大

其他专业竞争较小

报考川师的优势

1、保护一志愿

2、不歧视本科院校

3、复试绝对公平

4、可参与校内调剂

03

考试科目及试卷结构


初试科目

a. (代码、名称)

科目一: 101 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二: 201英语一

科目三: 816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科目四: 616文学理论基础与写作

b. 专业课试卷结构

①命题内容:

816文学大综合:文学类+语言学类

古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616 :理论+写作

②命题题型:

816题型构成:

名词解释3*5分(15分)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

简答3*10(30分) 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古代汉语

分析应用题(60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论述题25+20(45分)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

616题型构成:

名词解释3*5(15分)

简答2*10(20分)

论述1*25(25分)

评论写作(90分)

复试科目

近两年因疫情原因,复试均为线上面试,大体过程为专业问题口试 +英语口语测试 + 专业课笔试。初试复试分数直接相加,不进行折算。其中专业问题包括初试考试内容及复试书目中专业知识。

总成绩计算方法

考生总成绩包括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两者直接相加,得出总成绩。

官方参考书目

初试参考书目:

文学类: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1-4册)、 曹万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马工程《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语言学类: 黄伯荣《现代汉语》、周及徐《古代汉语》

初试补充扩展资料

胡亚敏《叙事学》、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分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

复试参考书

郭绍虞,《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推荐阅读:

古希腊女性与战争:简析如何通过文学更准确的刻画战争背景下古代女性的形象。本研究探讨了战争背景下古希腊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更具体地说,这部作品侧重于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学,尤其是公元前450年至350年间,由雅典人撰写的作品。研究的体裁包括悲剧、喜剧、哲学著作和历史,作为一个高度难以捉摸且基本上未被探索的主题,古代女性的生活常常被现代学者概括。然而,通过对女性在各种文学体裁中的表现方式进行仔细分析,很明显,不同的体裁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女性。所以,在一手资料方面,文字记载和考古记载被认为是解释古代世界最重要的两类证据。然而这种认为对古代文本的清晰理解,会自动阐明古代世界的奥秘实际上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或者充其量是一种充满障碍的努力。不过,现代学者往往会轻易地忽略这种复杂情况。尽管存在问题,但这种趋势仍然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在不考虑其上下文的情况下引用每一段文学作品,在古希腊女性研究中非常常见。在现代学者对男性的历史仍然晦涩难懂的时代,女性的文献更加零散和稀少。于是,学者们动用了尽可能多的资源,拼凑出这一时期的女性肖像。基于这种方法,人们普遍认为古代世界的女性,被认为从属于男性并且被限制在她们的房子里。尽管其影响深远的性质值得称赞,但这种对古代女性进行全面描述的方法存在根本性的缺陷。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目的或不同受众的作品会以不同的视角描绘女性。因此,我们很难用古代文学作为一个概括的整体来说明古希腊社会女性的现实。所以,我们必须严格控制常量,仔细而科学地对这些资源进行分析。除了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文学中所有描绘女性形象的因素都必须保持不变。考虑到这一点,我们的研究重点便开始倾向于关注各种类型作品,如何以不同方式描绘古希腊女性。但由于特定的时间框架,本研究有必要调查战争背景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可是现代学者通常无法认识到类型的复杂性及其对内容和解释的影响,因此他们对古代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出了根本不同的结论。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辩论之一集中在古代女性地位的性质上。如上所述,虽然传统的观点认为自古以来女性的地位始终是卑贱的、从属于男性的,但一些学者认为,尤其是在古典时期,女性享有更多的社会自由和独立。所以,关于战争背景下女性的有限学术研究,几乎没有考虑文学证据所属的体裁,从而犯了广泛的过度概括或结论的错误。在《女性战争和好战的神性》中,格拉夫认为女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的被动参与者,而且为了得出这一结论,他不仅参考了古代历史和史诗,还参考了艺术表现形式。沙普斯也同样利用各种体裁作为他的文学证据,在《战时的希腊妇女》中试图对妇女参与武装冲突的程度进行总体概述。而与格拉夫和沙普斯不同的洛曼,在他的文章《没有女人就没有战争》中指出,妇女参与希腊战争是必然的结果,且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然而不同的是,洛曼还引用了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如安尼特和诺西斯的抒情诗、希罗多德、色诺芬和波利比乌斯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甚至雅典娜出版物的片段。但鉴于现存文学证据的多样性和有限性,描绘古代女性的全面图景极具挑战性,更不用说武装冲突期间的女性了。因此,我试图在其中强调每种类型中对女性的相互矛盾的描绘,并强调现代学术中使用多种文学类型来支持一种主张的缺陷,致使我们可以在各种流派中描绘出女性截然不同的形象。不过要将古代历史上的女性形象定义为严格消极还是积极,仍然是一个挑战。最后,鉴于这些不同的部分是从其原始的、独特的女性形象中脱离出来的,现代学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可信度和说服力。所以与古代任何方面的研究一样,对古代女性的研究,尤其是在战争背景下的研究,必须报以最大程度的谨慎和细致。参考文献【1】艾伦:《女权主义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1972年。【2】阿里斯托芬:《传道书》克拉伦登出版社,1907年。【3】Blundell:《古希腊的妇女》哈佛大学出版社,1995年。【4】Annas:《柏拉图理想国简介》克拉伦登出版社,1981年。【5】吕西斯特拉:《柏拉图论女性》克拉伦登出版社,1975年。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