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长勺之战-一鼓作气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长勺之战-一鼓作气

  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初,齐国军队进攻鲁国。鲁人曹刿往见鲁庄公,询问其作战的理由。鲁庄公以平时用度与臣下分享及祭祀时不滥设祭品为理由,均未被曹刿接纳。鲁庄公随后称自己在司法方面尽量做到合情、公平,曹刿便认为鲁“可以一战”,并获鲁庄公批准随行督战。

  同年齐军仗着兵强马壮,侵入鲁境。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莱芜苗山镇)。由于干时战争的胜利,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曹刿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 庄公遂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到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二次攻击,曹刿劝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三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随后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长勺之战-一鼓作气

  

未知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四大发明

  一、造纸术

  1.时间: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2.人物: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3.意义: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四大发明

  二、印刷术

  1.发展历程

  (1)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2)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使用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3)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期,欧洲才有活字印刷术。

  (4)光照排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1974年8月,由王选教授等主持研制开发成功“华光激光照排系统”,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我国绝大多数的报纸、杂志和书籍都在使用着这套系统,它比古老的铅字排版工效至少提高5倍。

  三、火药

  1.发展历程

  (1)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于民间民生应用。

  (2)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

  (3)宋代,战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

  四、指南针

  1.起源: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其前身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2.组成: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由三部件组成,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

  3.意义: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意义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组织形式。在国体上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决定了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而人民管理国家、行使权力的组织形式,就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它保障了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能够使人民群众便于通过它参加国家的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我国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现了民主下的集中与集中下的民主,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当家做主的权力得到充分保障与彰显。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保证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利,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要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推进人大协商、立法协商,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意义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人民大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人民大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湖北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人民大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并确定了国家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在建国之初,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召开普选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最终采取了过渡的办法,即在中央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确立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3年,中国基层政权在普选的基础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制度全面确立,国家权力开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

  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1965年召开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国人代会基本上都做到按期举行。但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曾遭到了严重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甚至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也十多年没有进行,这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受到重大损害,人民的民主诉求无法得到表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进入曲折阶段。

  1979年以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得到恢复和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又再次走上了正轨。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1978年宪法修正案。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并延续至今。现行1982年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出一系列新规定,从政治上和组织上真正保证全体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更好地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