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验:“转折词”巧解言语主旨题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验:“转折词”巧解言语主旨题

  在事业单位考试行测考试中,主旨题是比较常见的题型,大家在做主旨题的时候习惯一遍又一遍地读题干,这种方式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文段的重点。针对主旨题,许多文段都是有标志词的,比如:转折词、因果词、假设词等。接下来事业单位给大家介绍一下“转折词”在行测主旨题中的妙用。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一些常见的转折词,如:但是、却、可是、然而、则、事实上等等。其次,我们还需要了解转折词在文段中的作用:作用一,转折词后表达作者的观点或者做法,那么转折后为重点;作用二,转折词前后内容进行对比,前后概括即重点。最后,我们通过两道例题带着大家感受一下“转折词”的妙用。

  例题1

  经常有人说,“顶花带刺”黄瓜要少吃,儿童吃了会引起性早熟。事实上,黄瓜的花基本上是雌雄同株异花,可以不经过授粉、受精,结出“顶花带刺”的黄瓜,冬春季节的“顶花带刺”黄瓜,除黄瓜自身特性外,有的是使用氯吡脲造成的,氯吡脲是国家允许在黄瓜上使用的植物性激素。冬春季黄瓜植株缓慢,雌花数量多,座果率低,因此,常常在开花当天用浓度约为50毫克/升的氯吡脲药液涂抹花柄,以增加产量。氯吡脲与动物激素在性质、作用机理等方面完全不同,它对包括人在内的动物是不产生作用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黄瓜“顶花带刺”存在两类不同的情况

  B.“顶花带刺”黄瓜从生物机理上看是安全的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验:“转折词”巧解言语主旨题

  C.吃“顶花带刺”黄瓜不会引起性早熟

  D.氯吡脲是国家允许在黄瓜上使用的植物性激素

  【事业单位解析】答案选C。文段首先以“经常有人说”引出一种关于“顶花带刺”黄瓜会引起儿童性早熟的传言,“事实上”之后通过对黄瓜“顶花带刺”成因的分析,对上述传言进行了驳斥。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吃“顶花带刺”黄瓜不会引起性早熟。A、D两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B项“安全的”表述笼统,文段主要说的是其不会引起“性早熟”。故本题选C。

  例题2

  如果仅从文物价值来看,纸质版的古籍文献的确不适宜大规模地向读者开放,否则,因为频繁翻阅以及由此带来的细菌侵入,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们的保存。但如果从史料价值来看,它却本应该向社会开放,因为只有这样,古籍的文献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学术研究也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古籍文献:

  A.需要民众参与研究

  B.保护技术有待提高

  C.是否开放是一个难题

  D.文物属性更应受到重视

  【事业单位解析】答案选C。文段首先提出如果从文物价值来看,为了更好地保存,纸质版古籍文献不适宜向公众开放;接着以“但”转折指出,如果从史料价值来看,古籍文献应该向社会开放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讨论的是古籍文献是否开放的问题。C项与此相符,A、B、D三项在文段中均未提及。故本题答案为C。

  大家做题时要多去关注文段中的标志词,提升阅读的敏感性,快速准确找到文段的重点内容,在备考中多做题进行巩固,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验:十字交叉解决混合问题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验:十字交叉解决混合问题

  混合问题是我们在行测考试中无论是数量关系还是资料分析都经常会遇到的,但很多考生对此表示很头疼,十字交叉用不来,又易出错,所以导致大部分人选择放弃,那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下十字交叉在我们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中常见的几种题型,逐一帮大家去理解,应用,突破这类题从而提高行测分数。

  首先我们来了解哪类题可以用十字交叉法解题: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验:十字交叉解决混合问题

  凡可以按照计算的问题均可以用十字交叉法来解决。

  我们从浓度问题入手来看一下十字交叉法的运用:

  

  浓度问题(公式:):

  第一类:混合浓度介于A溶液浓度和B溶液浓度之间

  例1

  有200g的10%的A溶液和200g的4%的B溶液混合后得到C溶液的浓度为多少?

  A.7% B.10% C.3% D.11%

  【事业单位解析】A。由于C混合溶液是由A和B溶液混合而来,所以C溶液浓度应该介于A和B溶液之间(即小于最大溶液,大于最小溶液,B溶液

  第二类:混合浓度介于已知两个浓度的平均值和溶液质量更大一方浓度之间

  例2

  有200g的10%的A溶液和300g的5%的B溶液混合后得到C溶液的浓度为多少?

  A.7.5% B.8.8% C.7% D.9%

  【事业单位解析】C。由于C混合溶液是由A和B溶液混合而来,所以C溶液浓度应该介于A和B溶液之间(即小于最大溶液,大于最小溶液,B溶液

  第三步:用浓度(商)交叉做差得到溶液质量(分母)比

  例3

  将10%的A溶液和5%的B溶液混合,得到500g7%的C溶液,则A,B溶液的质量比多少?

  A.1∶2 B.2∶3 C.3∶2 D.3∶4

  【事业单位解析】B。

  

  我们观察此模型,第一列叫做部分比值,在此题中表示A,B的浓度;第二列叫做混合比值,在本题中表示混合溶液的浓度;第三列交叉做差写出结果即可;第四列为第三列的最简比形式;第五列为实际量的值,在这里要注意:实际量对应的是第一列部分比值的分母,本题中第一列的分母分别表示A,B溶液的质量。所以,由上可知mA:mB =2∶3,所以选择B选项。

  以上就是关于十字交叉在数量关系溶液混合中的应用,如果大家已经掌握可以尝试在平均数或者利润问题中,也可以套用,事业单位希望对大家提高行测考试成绩会有帮助。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之“化繁为简”拆解复杂文段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之“化繁为简”拆解复杂文段

  在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所占题量很大,分值也较高,但这一部分技巧性相对较少,想要取得高分,做好主旨观点题很重要。但是有一些文段在阅读时感觉很复杂,我们该如何去做呢?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这道例题。

  例题

  当前,乡村间或是城乡间的交流日益增加,因拆迁、移居等因素在新区域形成新的社区群体,乡村正面临“去熟人化”阶段。用一种共通的地域文化将其联系起来,是乡村治理的有效形式。从历史上看,以血缘或是某种被认可的文化组织起来的群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在一定层面上,乡村社会关系、乡村冲突的调适与乡村社会秩序的维系不仅仅靠法制体系,而且还依靠乡村礼俗、村社伦理、村规乡约等非正式制度。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

  A.乡村社会秩序的历史渊源与当下处境

  B.当下乡村社会秩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C.新的乡村社会秩序维护需要探寻更有效的治理方法

  D.乡村治理实践中非正式制度往往比法律手段更有效

  【事业单位解析】C

  这个文段看起来很复杂,讲了乡村治理的形式,并且出现了“去熟人化”、“地域文化”、“乡村冲突”等比较专业的词,但其实我们细细读来会发现,其实脉络很简单。第一句给我们介绍了当下乡村的现状:因为拆迁、移居等因素,乡村不再像以前一样邻里相熟,而是逐渐有了新的形态“去熟人化”。在此基础上,作者第二句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乡村治理需要用一种共通的地域文化将其联系起来。为什么呢?第三句其实是对前面的观点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群体存在共通的文化时,生命力更强,而且乡村的治理除了依靠法制,还需要一些非正式制度,所以乡村治理想要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找到共通的文化。逐句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文章的重点或者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就是文章的第二句针对前文所提的对策。

  A选项这里的历史渊源和当下处境对应的是文章的第一句和第三句,非重点,排除。B选项对应文章第一句,同样非重点,排除。C选项告诉我们需要探寻更有效的方法去维护新的乡村秩序,其实也就是文中提到的找到共通的地域文化,对应主旨句,保留。D选项对应第三句,非重点,而且文中只是客观陈述需要二者,但并没有对比二者谁更有效,表述有误,排除。综上,答案选择C选项。

  做完这道题我们会发现,有些文段只是看起来复杂,但我们只要进行逐句分析就能理清文段的脉络。当然同学们在自己做题时,肯定没有时间细细分析,所以大家可以删繁就简,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从而判定文段重点。比如这道题:第一句介绍乡村的现状;第二句介绍乡村治理的有效形式;第三句进一步分析。这样大家就能很快找出重点句了。当然,概括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大家平时要花时间进行句子的提炼概括,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事业单位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之“化繁为简”拆解复杂文段

  

返回
顶部